研究论文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凤榴止泻口服液抗腹泻的作用机制

    张坤;刘霞;刘思丽;柳玉新;桑维茜;李奕轩;王小莺;

    【目的】凤榴止泻口服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凤榴止泻口服液治疗腹泻的有效成分,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凤榴止泻口服液潜在的有效成分和靶标蛋白,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腹泻靶点并去重,获得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筛选出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Tools软件对活性物质与疾病靶点进行对接,并使用PYMOL2.6可视化。【结果】一共获得凤榴止泻口服液66个有效成分和1 148个靶点,其中与疾病相交的共同靶点有42个;GO功能分析得到279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获得111个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凤榴止泻口服液中关键活性成分木犀草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山奈酚与AKT1、IL1β、IL6、TNF等核心靶点均表现出稳定的结合能力。【结论】研究成果初步预测了凤榴止泻口服液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借助木犀草素、汉黄芩素、槲皮素、山奈酚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对AKT1、IL1β、IL6、TNF等关键作用靶点实施调控,共同调节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通路共同治疗腹泻。

    2025年03期 v.48;No.189 319-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多壁碳纳米管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吸附效应及辣椒生长的影响

    罗越;郑千琦;陈良玉;方可爱;刘开林;

    【目的】探究多壁碳纳米管(CNT4与CNT9)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残留的修复效果及辣椒药害缓解机制,为农田污染治理提供绿色技术支撑。【方法】(1)吸附试验:采用Freundlich模型测定CNT4(比表面积300~410 m~2/g)和CNT9(240~280 m~2/g)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参数;(2)盆栽试验:在100μg/kg二氯喹啉酸污染土壤中添加1%碳纳米管,以辣椒品种“湘十五号”“万农25号”为材料,于种植后14、21、28 d测定叶长、叶宽、株高及药害症状。【结果】(1)吸附性能:CNT4的Freundlich吸附系数(K_f=146.9)显著高于CNT9(K_f=70.29),为纯土的119倍;(2)药害修复:添加1%碳纳米管后,辣椒叶片卷曲与生长停滞完全消除,CNT4与CNT9处理组的叶长、叶宽、株高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如湘十五号28 d叶长抑制率从86.42%降至0);(3)生长促进:无污染条件下,碳纳米管处理组辣椒生物量增加,叶片更绿;(4)管径效应:CNT4因更大比表面积表现出更强吸附潜力。【结论】两种多壁碳纳米管均能恢复生长指标至对照水平;CNT4因更大比表面积吸附潜力更强,碳纳米管通过吸附降低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生物有效性,修复残留二氯喹啉酸的辣椒药害。

    2025年03期 v.48;No.189 330-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有翅和无翅荻草谷网蚜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顾照华;李玉洁;徐昭焕;

    【目的】为探究不同翅型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荻草谷网蚜有翅/无翅四龄若蚜和成蚜体内的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及真菌ITS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获得737 705条细菌优质序列和763 626条真菌优质序列,聚类得到5 284个细菌OTUs和709个真菌OTUs。细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属为Cyberlindnera。分析发现,与无翅四龄若蚜相比,有翅四龄若蚜体内的厚壁菌门丰度高,葡萄球菌属丰度高,布赫纳氏菌属丰度低;而有翅和无翅成蚜间各细菌门/属的丰度无显著差异。真菌群落中,有翅成蚜体内的子囊菌门和Cyberlindnera属丰度显著低于无翅成蚜,但四龄若蚜翅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共生菌群落结构与荻草谷网蚜翅型分化密切相关,为解析其翅型调控机制及开发基于共生菌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48;No.189 340-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烟青虫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张海玲;李勇;

    【目的】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对烟草危害尤为严重,但其基因资源缺乏,为获得烟青虫的基因信息,对其脂肪体和血细胞两种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方法】选取四龄烟青虫幼虫作为样本,经RNA提取和c DNA文库构建之后,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分别对这两种组织进行从头组装。【结果】在脂肪体和血细胞两种组织中获得的Unigenes数量分别为46 940和33 707;Unigenes总长度分别为39 760 969 bp和22 561 814 bp;N50长度分别为1 601 bp和1 140 bp。经筛选,共获得24 259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将DEGs进行GO数据库功能注释,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的23个条目、细胞组分的18个条目以及分子功能的17个条目。使用KEGG数据库对DEGs进行代谢途径分析,有1 179个DEGs被注释到免疫系统通路,307个DEGs被注释到外源性化合物生物降解通路。基因注释共获得1 130个与抗药性相关的DEGs。【结论】研究获得的转录组信息为进一步验证烟青虫的基因功能、阐释抗药机理奠定分子基础。

    2025年03期 v.48;No.189 348-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猪圆环病毒2型、3型、4型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梁惠平;吴虹瑾;肖艳;曾庆华;刘琪;黄曼孜;李昕宇;陈翰卓;文姝寓;喻富伟;尹经毅;张俊杰;吴欢生;

    【目的】为了建立成本低且能同时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猪圆环病毒4型(PCV4)的方法。【方法】根据PCV2、PCV3、PCV4各自的Rep基因组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上述3种圆环病毒的三重PCR方法。【结果】建立的三重PCR方法对PCV2、PCV3、PCV4的基因组DNA均能高效扩增,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细小病毒(PP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EGV)及猪塞内卡病毒(SVA)的核酸均无特异性扩增,特异性较强;对PCV2、PCV3、PCV4的重组质粒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5×10~3拷贝/μL、5.6×10~3拷贝/μL、4.7×10~3拷贝/μL,与试验建立的单一PCR检测结果一致,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采用三重PCR技术检测,结果确认其中PCV2阳性率为64%(16/25),PCV3阳性率为32%(8/25),PCV4阳性率为40%(10/25);其中双重感染(PCV2/3、PCV2/4、PCV3/4)发生率均为8%(2/25),而三重共感染率为4%(1/25)。应用本试验的单一PCR引物进行复检,二者结果一致。【结论】三重PCR方法可以有效地快速同时检测PCV2/3/4,为检测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及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3期 v.48;No.189 354-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鄱阳湖周边地区流浪犬犬细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与遗传进化分析

    刘琪;黄漫孜;查博骞;吴虹瑾;肖艳;邓海欣;曾庆华;梁惠平;吴欢生;

    【目的】为了解鄱阳湖周边地区流浪犬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CPV)流行情况与CPV遗传变异特征。【方法】于2023年1—6月从鄱阳湖周边地区共采集200份流浪犬粪便样品,使用胶体金试纸进行抗原检测初筛,选取10份阳性样品进行PCR分段扩增CPV全长基因,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VP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差异分析以及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胶体金抗原检测共发现56份阳性粪便,阳性率为28%,选取10份阳性粪便进行基因分段扩增,共获得10株CPV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CPV-NC-2、CPV-NC-7、CPV-NC-8、CPV-NC-9、CPV-NC-17、CPV-NC-29、CPV-NC-31、CPV-NC-32、CPV-NC-34、CPV-NC-35,拼接后对CPV V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与25株CPV参考毒株VP2序列对比发现,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8.4%~99.7%,各毒株之间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变异,进化树分析发现共有8株属于2c亚型,2株属于2a亚型。【结论】鄱阳湖周边地区发现流行的犬细小病毒(CPV)包含两种亚型,并检测到病毒变异现象,相关结果为该地区犬细小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8;No.189 363-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公园中桃红颈天牛的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房玉娟;苏有波;耿翠翠;张艺凡;尹红增;王玉峰;高尚坤;

    【目的】桃红颈天牛是危害桃、杏、李、梅等核果类树木枝干的重要钻蛀类害虫,在泰安市龙泽湖公园内主要危害紫叶李和榆叶梅等花灌木,且发生严重。【方法】针对桃红颈天牛不同发育阶段幼虫期,分别开展灌根试验、喷干试验和释放天敌昆虫,成虫期利用糖醋酒液进行诱捕,以期筛选出适合公园内桃红颈天牛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结果】20%呋虫胺悬浮剂灌根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最高可达88.83%,4.5%高效氯氰菊酯+5%甲维盐+3%噻虫嗪+有机硅喷干处理的防治效果可达80.31%,糖醋酒液诱捕成虫效果显著,联合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的防治效果为80%左右。【结论】在公园场景中,利用糖醋酒液诱捕成虫,药剂喷干和灌根防治幼虫,结合释放天敌,可有效控制危害公园花灌木的桃红颈天牛。

    2025年03期 v.48;No.189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3种甲维盐注干剂在黑松中传导及其残留测定研究

    徐杰;耿翠翠;孙倩;李东芹;王晓萍;王爱波;仲凯;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松科植物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森林生态安全。树干注药技术是防控该病的关键措施,而药剂在树体内的分布与残留动态直接决定防治效果。系统比较3种甲维盐注干剂在黑松体内的吸收、传导与残留特性,为药剂筛选与施药技术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浸渍法测定2.0%甲维盐乳油(YS)、2.3%甲维盐微乳剂(FLM)和3.4%甲维盐微乳剂(ZB)对松材线虫的毒力;通过林间试验,在树干基部注射药剂,分别于3、6、12个月后采集注射孔上方20 cm、树干2 m处样品和枝条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甲维盐残留量,分析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差异。【结果】3.4%甲维盐微乳剂(ZB)室内毒力最高,LC_(50)为0.261 5 mg/L,显著低于YS和FLM。林间残留检测表明,甲维盐残留量随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注射孔附近(20 cm)残留最高,ZB处理3个月时达47.67 mg/kg;随时间推移残留量逐渐下降,至12个月时仍可检出。枝条中残留量普遍较低(<4 mg/kg),但仍高于LC_(50)值。不同药剂在同一部位残留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ZB处理残留普遍高于YS和FLM。与对照样地相比,处理组的死树率显著下降。【结论】3种注干剂均能将甲维盐有效输送至树体各部位,可维持有效浓度1年以上,结合疫木除治,可将死树率控制在1‰左右。

    2025年03期 v.48;No.189 37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在北方地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效果评价

    袁东华;朱彩钰;刘依宁;于稳欠;陈秀;黄兰淇;张颂函;

    【目的】通过在北方典型马铃薯种植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北、陕西)进行的多点田间试验,系统评价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在北方地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效果及其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10亿孢子/mL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与常规化学药剂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在北方地区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5.92%,其中河北张家口地区最高(70.63%);处理组马铃薯产量较对照平均提高3.67%,商品薯率提升16.36%;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提高23.1%,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结论】研究证实解淀粉芽孢杆菌水剂在北方地区具有显著的防病增产和改良土壤作用,可作为化学农药的有效替代方案。

    2025年03期 v.48;No.189 384-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负载菌药对防治烟草黑胫病的增效研究

    李昕建;罗倩茜;韦兴启;唐兴贵;刘晓昂;白建淞;陈金坤;

    【目的】探究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负载菌药对烟草黑胫病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以贵州烟区黑胫病为对象,采用室内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估CNFs负载菌药对黑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CNFs负载菌药灌根处理后,烟苗无萎蔫、倒伏等症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为96.58%,分别较10~8孢子/g暹罗芽孢杆菌和10%氟噻唑吡乙酮单剂处理增加42.01%和23.71%,防效提升显著。田间试验表明,CNFs负载菌药灌根2次,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在91.16%~91.33%,分别较对照药剂T2(77.17%~77.95%)、T3(60.52%~61.72%)和T4(74.79%~76.13%)增加17.38%~17.95%、48.96%~49.64%和20.32%~21.5%,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烟草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等病害的发病率。【结论】说明CNFs负载菌药后可协同增强生防菌与化学农药的靶向性和持效性,为贵州烟区烟草黑胫病的防控提供新策略,同时可以为其他烟草常见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48;No.189 39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百色不同雪茄烟品种性状研究

    农世英;罗刚;袁秋亮;黄瑾;黄宝瑞;陆亚春;黄锋林;

    【目的】为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且适合广西百色种植的雪茄品种,以满足卷烟工业需求。【方法】选择5个雪茄品种分别为云雪1号、德雪5号、古引4号、古引6号、H382和1个晒烟品种贺州大宁晒烟进行比较试验,并对烟叶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晾制期结束时烟叶外观特征、物理特性、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古引4号和云雪1号在农艺性状上和外观质量上表现良好,得分较高;古引4号和云雪1号在抗病方面强于其他品种;古引4号产值为17.82万元/hm~2,云雪1号产值为13.50万元/hm~2,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物理特性方面,古引4号含梗率较低,为25%;在化学成分方面,古引4号钾氯比高,达到11.9,品质相对于其他品种较好。综上,在6个品种中,古引4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次是云雪1号。【结论】古引4号和云雪1号适合在广西百色种植,其他品种可作为育种材料或根据雪茄烟工业企业的需求进一步观察利用。

    2025年03期 v.48;No.189 397-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BS技术在广东农区害鼠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林涛;黄立胜;秦姣;

    【目的】为探明应用TBS技术在广东农区害鼠监测的可行性及配套使用方法,掌握农区害鼠发生规律,为实现鼠害的精准预测预警、制定鼠害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2024年8—11月通过在广东省黄埔区、南雄市、龙门县、新兴县和雷州市5个鼠情监测点设置4 010 m TBS围栏、401个捕鼠桶,研究了TBS技术在广东农区害鼠监测的可行性。【结果】共捕获害鼠2 229只,捕获鼠种包括黄毛鼠1 132只,小家鼠443只,黄胸鼠276只,褐家鼠233只,板齿鼠145只,其中,黄毛鼠、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是农区主要鼠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0.79%、19.87%、12.38%和10.45%,捕获鼠种构成与广东其他农区进行的害鼠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监测点、不同月份捕获害鼠的鼠种构成、捕获量等皆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TBS技术能有效反映生境差异、食物资源等对害鼠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总体上捕获雌鼠数量显著高于雄鼠数量,加之每个监测点监测期间捕获大量害鼠,两者叠加增强了对农田害鼠的防控效果,保障了作物的安全生产。【结论】TBS技术在实施害鼠监测中具有全面、全天候监测、降低人为干扰的优点,可促进广东农区害鼠监测水平,提高鼠害发生精准预测预警的能力。

    2025年03期 v.48;No.189 405-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黔南州农区鼠类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潘晓莲;艾祯仙;李恩涛;周朝霞;罗全丽;

    【目的】为掌握黔南州农区(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种种类、组成及分布和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给防鼠控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24年在黔南州南部的三都县、北部瓮安县、中部都匀市3个县(市)采用夹夜法和TBS灭鼠围栏开展鼠种调查和鼠情监测,研究分析农区鼠类种类、鼠种组成及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结果】黔南州农区鼠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腹绒鼠、鼩鼱、四川短尾鼩7种。住宅区优势种为褐家鼠,种群占比为79.73%,常见种为小家鼠和黑线姬鼠,种群占比分别为12.70%、5.74%;农田区优势种为褐家鼠,种群占比为63.42%,常见种为黑线姬鼠(占比为14.04%)、黄胸鼠(占比为9.40%)和小家鼠(占比为8.67%)。10年住宅区、农田区平均捕获率分别为1.43%、1.68%,农区鼠类总体平均捕获率为1.60%,不同年度、月份、季节和地理区域之间鼠类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差异,每年3月、6月及9月为种群数量高峰,以春季鼠类种群数量最高。【结论】黔南州农区害鼠主要防治对象为褐家鼠,部分地区为黑线姬鼠、小家鼠,每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是黔南州农区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春季鼠类防治最为关键。针对未来农区鼠类防控工作,提出了聚焦主要防治鼠种、抓住防治关键时期两点建议。

    2025年03期 v.48;No.189 41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龙陵县紫皮石斛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杨德文;赵丽葵;杨培师;熊玉兰;蒋华;高明芳;邱芬兰;段兴恩;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龙陵县紫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方法】采用踏查和样方抽样对龙陵县10个乡镇紫皮石斛产区进行调查。【结果】龙陵县紫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种类有18种,包括真菌性病原微生物10种、细菌性病原微生物1种、有害昆虫4种、软体动物3种。其中,由鸡矢藤鞘锈菌(Coleosporium paederiae)引起的叶绣病和刺盘孢菌(Collecto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7.17%和62.27%;其次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引起的疫病、罗尔夫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白绢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尖孢枝孢菌(Cladosporium oxysporum)引起的黑斑病,以及食叶类软体动物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发生率分别为47.62%、38.60%、35.40%、27.93%、22.30%和47.10%,其余10种有害生物的发生率介于5.73%~17.70%。【结论】龙陵县紫皮石斛有害生物种类多样且发生普遍,以鸡矢藤鞘锈菌和刺盘孢菌2种真菌引起的叶锈病和炭疽病发生尤为严重,应加强综合防治管理,研究结果可为龙陵县紫皮石斛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48;No.189 420-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佳木斯地区榆绿毛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张雨婷;刘雨婷;刘淑涵;郭鹏;罗志文;

    【目的】为掌握佳木斯市榆绿毛萤叶甲对榆树的危害,观察其生活史,以利于做好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工作。【方法】采用踏查法、观察法对园林植物榆树上发生的榆绿毛萤叶甲进行了野外危害调查与不同龄期的虫态观察。【结果】榆绿毛萤叶甲在佳木斯市1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成虫出蛰活动。第一代幼虫主要在5~6月间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在7月中下旬危害。根据榆绿毛萤叶甲的发生特点,总结出了榆绿毛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措施,建议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结论】对佳木斯地区榆绿毛萤叶甲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方法,为黑龙江省及其北方园林有效防治榆绿毛萤叶甲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3期 v.48;No.189 429-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综述

  • 生防菌防治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胡峰媛;韩少华;孙国豪;乔康;

    设施蔬菜产业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关键策略与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农民收入的主导行业。然而,伴随设施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根结线虫危害持续加重,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根结线虫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近年来部分化学农药因毒性较高或存在环境风险而被禁用或限制使用。生物防治因其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且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微生物是生物防治的重要资源,采用生防菌防治根结线虫对于设施蔬菜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概述了生防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生防菌防治根结线虫的研究现状,以期能为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8;No.189 435-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GABA在高等植物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卢璐;林邦语;

    GABA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非蛋白氨基酸,能够由植物自身合成,也可以通过外源施用、微生物处理等方式人为调控植物体内GABA含量。GABA在高等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系统介绍了植物体内GABA代谢途径、人为调控植物体内GABA含量的措施、GABA对植物生长发育(种子萌发、植株形态、作物产量)的调控、GABA对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碳氮代谢、激素生成、植物果实采后管理)的调控以及GABA对逆境胁迫的调控。同时提出当前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以期为GABA进一步地深化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48;No.189 44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作物复合种植模式下同源节肢动物发生迁移与互作演替研究进展

    王一凡;宗浩;刘春菊;李玉高;苏建东;王杰;王新伟;黄择祥;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作物复合种植模式的规模化推广,同源节肢动物包括重要的多食性害虫跨作物迁移危害日益凸显。其群落结构与发生规律因寄主植物多样性增加和天敌昆虫的迁移转变而趋于复杂,导致传统单一作物防控技术面临挑战。聚焦复合种植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多维度分析群落结构、种间关系、迁移行为和天敌功能动态。多方位揭示复合种植体系中同源节肢动物的时空演变规律,为构建高效、绿色的多作物同源害虫协同治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8;No.189 453-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生物入侵与防控专栏

  • 基于CLIMEX模型的美国白蛾在江西省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吴云波;陈林;刘娜;袁浩;黄丽莉;

    【目的】拟预测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在江西省潜在地理分布与提高美国白蛾高精度适生区预测。【方法】基于CLIMEX生态位模型,整合江西省1961—1990年基准期及2030年未来期气象数据、美国白蛾生物学参数及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参数校准与模型验证,量化温度、湿度、降水等17项生态因子权重,构建适生性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解析过去气候与2030年未来情景下美国白蛾在江西省适生等级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过去气候条件下,美国白蛾高度适生区集中于赣北鄱阳湖平原及赣中吉泰盆地(占全省面积23.7%);通过CLIMEX生态位模型预测至2030年,未来情景下美国白蛾适生区将向赣南丘陵区不断扩展。【结论】气候变化驱动显示美国白蛾适生区具有南扩的趋势。

    2025年03期 v.48;No.189 46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警惕一种潜在的入侵性害虫距白轮蚧 Aulacaspis calcarata Takagi, 1999

    刘若思;孙明明;张丽杰;梁新苗;徐淼锋;林伟;

    距白轮蚧(Aulacaspis calcarata)是原产于东南亚地区的害虫。综述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史、寄主范围、生境及潜在危害等,并进行了初步的风险分析。

    2025年03期 v.48;No.189 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